略過巡覽連結

紅藜殼成功去除苦澀
更新日期: 2015/11/16   食品科學系
紅藜殼成功去除苦澀

 "吃葡萄不吐葡萄皮"這句話,已不再只是一句繞口令,營養專家晚近都在倡導這樣的吃法。不只葡萄,許許多多的蔬果,他們的外皮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,所以專家們近年都主張,食用蔬果盡量連皮吃。然而,有許多蔬果的外皮,儘管營養豐富,但實在難以下嚥。紅藜外殼因口感極差非常苦澀,難以加工食用,也難逃遭拋棄的命運。本校食品系蔡碧仁教授研究發現,紅藜外殼含有高量的機能性成分,魔棒一揮把"垃圾變黃金",成功將紅藜外殼的苦澀去除。
  近幾年,以號稱”穀物紅寶石”而異軍突起的紅藜,根據本校食品系教授蔡碧仁的研究,它的外殼含有高量的機能性成分,如多酚、膳食纖維、類黃酮、胺基酸等,並且具有高單位的類SOD(超氧歧化酶),此外,它那如紅寶石般豔紅的紅藜色素,甚且有調節胰島素,及抑制腫瘤的功能。然而,所有這些好的成分,只因為紅藜外殼口感極差非常苦澀,難以加工食用,而遭拋棄。天物棄於地,可堪痛惜者,莫過於此。紅藜的外殼佔其整個穀粒總重達四成以上,以台灣現在年產數百公噸的紅藜而言,這個其實是”金玉其外”的紅藜外殼,每年被棄置,當作堆肥的數量,保守估計,至少達百噸之鉅。單以經濟面而言,亦是極大的浪費與損失。
  紅藜的超高營養成分,自從9年前經蔡教授首先發現後,迅即引起食品界的高度重視,加上他的近親—中南美洲的藜麥,經美國太空總署加持,譽之為”人類在太空中最佳的維生食物”,紅藜的身價因此更顯不凡。因為紅藜的營養成分,相較於早已風行歐美市場的藜麥,不僅不遜,且有過之。因此,台灣原生種的紅藜,立時成為熱門作物,各地農民紛紛栽種,學界及食品加工業者,也爭相投入,進行研發。而紅藜的市場價格,亦由初期的每公斤一百多元,已躍漲至千元以上,且供不應求。紅藜潛力無窮,若加有效輔導推廣,形成重點經濟作物,當能為台灣的農業經濟提供重大的貢獻。並能像藜麥之於祕魯那般為國家創造巨額外匯。
  只是如前所述,紅藜由於外殼苦澀,形成食用及加工的限制和障礙。一般僅止於將其去殼後,由消費者自行煮食。少數於坊間見到的紅藜產品,亦多屬以去殼紅藜所做的初級加工產品。至於它那具有高量機能性成分,披著紅寶石玉衣的外殼,則一直難以有效利用,而淪為堆肥。
  本校食品系蔡碧仁教授多年鑽研,終於發現了破解紅藜殼苦味的通關密語,能大幅消除紅藜外殼那令人掩口卻步,具刺激性的強烈苦味,使之馴順而具可食性。蔡教授表示,此項研究,最困難之處,在於去苦過程中,既要保持住紅藜的豔紅色素,又要完整保留住外殼原有的機能性成分。蔡教授發表此一研究成果,除展示經其去苦處理後之紅藜樣品,並秀出若干以去苦紅藜全顆粒為原料之加工食品。證實紅藜經去苦處理後,苦味褪去,而豔紅的色彩未損;以之製成的麵條、饅頭、餅乾、鳳梨酥等食品,揉雜其中的紅色顆粒,如繁星點點,歷歷(粒粒)可見。
  蔡教授並表示,此項技術突破,除了讓紅藜這個上天賜予的美好作物,能被充分利用,不致糟蹋浪費,並對國人健康的提升提供巨大的貢獻。讓國人日常生活中,藉由饅頭、麵包、雜糧飯等親民食品,即可攝取到低廉而優質的機能性成分。此外,紅藜的外殼,一旦成為可食性,其潛在的經濟效益,更是值得期待。因為外殼佔其全穀粒重量四成以上,一旦可以利用,農民的收益,自然同比例增加;而紅藜加工原先存在的障礙,一旦破除,相關加工食品,立可有種種多樣化發展的空間,予食品加工業者,提供了一注新生的活水源頭。台灣的紅藜產業,就此將展開新局。


【延伸閱讀】
中時電子報:屏科大研究出「留殼去苦」紅藜 保留全部營養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51111004143-260405
大紀元:成功去除紅藜外殼苦澀 糟粕變黃金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5/11/11/n4571291.htm